当最后一个手工星星灯被社区居民认领时,北京科技大学"心窗心启星途"实践队笔记本上已写满密密麻麻的日期——这些数字记录着孤独症儿童从拒绝对视到主动拉衣角的突破时刻。在刚刚结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,这支10人团队用100小时志愿服务,在康复中心创造出多个"第一次":第一次完整听到"老师好"的发音,第一次带着15门特色课程走进特教课堂。正如董教师所说:"这些年轻人用专业和温度,让更多人看见孩子背后的星河。"
图为实践队集结合影
2025年7月22日至8月5日,北京科技大学心窗心启星途实践队的10名青年学子走进北京市永爱康复训练中心,星星雨康复中心和启蕊康复中心开展了社会实践。队员们累计志愿服务170+小时,完成15门特色课程教学,并对4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,形成2万余字珍贵的访谈录。
图为实践队员辅导孩子写字
在永爱康复中心和启蕊康复中心,实践队分组协助认知训练、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。队员们像春雨润物般耐心观察每个孩子的特点,学习用适合的方式与他们沟通。韩老师欣慰地表示:"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人力支持,更是一股清新的活力。"通过一百余份有效问卷调研,实践队仔细分析了社会对孤独症的了解程度和教育办法种类,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并收获理疗师的认可。
左图为实践队员开展创意课程,右图为实践队员访谈理疗师
在康复教育一线,实践队员们通过深度访谈记录下教师们最真实的工作日常和思考。董老师展示了她为孤独症儿童设计的"社交阶梯"训练方案——从最简单的眼神对接到完整的对话互动,每个阶段都标注着孩子们突破的日期。这些具象的教学案例,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特殊教育工作者以月甚至以年为单位的坚守,也了解了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和生活的关系。访谈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,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教育真谛:在孤独症康复这条路上,专业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,更需要以生命陪伴生命的耐心。
为深化社会认知,实践队在东王庄社区开展了"星星点灯"主题科普外展活动。队员们与孩子们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吸引了100余名社区居民参与,筹得善款将全部用于康复教具购置。同步进行的科普展通过10余块图文展板、宣传手册,向居民普及孤独症知识。当100双陌生的手接过孩子们制作的手工艺品时,义卖台变成了传递温暖的驿站。科普展板前那些驻足的身影和留言簿上湿润的字迹,都在诉说一个朴素的真理:理解,是给孩子最温柔的礼物。
图为实践队员在东王庄社区进行自闭症知识科普活动
"不同不意味着隔绝"——这是最深的感悟。14天里,队员们从最初的忐忑到如今的笃定,见证了特教工作者"以生命影响生命"的坚守,更体会到构建包容社会需要双向奔赴:既需要孩子们勇敢尝试,更需要社会主动拆除认知的藩篱。正如他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:"我们打开的不仅是一扇心窗,更是通往理解与共情的桥梁。"
图为实践队员前往什刹海义卖
未来,期待更多力量加入——让特教资源不再稀缺,让融合教育成为常态,让每个孤独症儿童都能在理解与支持下,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。这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,而是正在发生的改变:从善款购置的教具开始,从社区居民传递的温暖出发,终将汇成照亮孤独症群体的璀璨星河。(北京科技大学"心窗心启星途"实践队)